江风河韵共育秦地硕果盈枝

来源:bob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5-11-19 15:55:21

       

  长江水奔流不息,黄河浪澎湃激昂。自东西部协作的号角吹响,江苏镇江与陕西渭南便携手踏上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征程。近三十年来,两地从单向帮扶迈向双向互动,从产业协作拓展至民生、文化、人才的全方位融合,共同谱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篇章。

  新一轮协作开展以来,镇江市对口帮扶渭南市工作组精准施策,以消费帮扶为重要抓手,架起连通秦岭江南的共赢金桥。工作组聚焦“渭南所需、镇江所能”,创新帮扶模式,拓展合作空间,通过组织特色农产品品鉴会、依托“苏超”赛事平台设立渭南展台等举措,推动一批批“渭南好物”走进江苏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

  以产促扶,以销带产。消费帮扶的深入推进,不仅打开了渭南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更催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富平羊奶、澄城樱桃、蒲城菌菇、白水河豚、合阳葡萄……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协作中焕发新生,一条条富民路径在帮扶下日臻完善。

  这些从协作沃土中孕育的“好风物”,既是消费帮扶成效的具体体现,更是“携手同心、彼此成就”的生动诠释。透过这些产业高质量发展故事,可以感受镇江渭南协作的广度与深度,见证东西部协作如何在秦东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世界羊乳看中国,中国羊乳看陕西,陕西羊乳看富平”。近日,在“中国奶山羊之乡”富平县举行的新质羊奶产业振兴乡村中外专家论坛上,圣唐乳业旗下“秦羊友道”品牌两款产品荣获“产品质量金奖”,并与多家企业签下逾亿元订单。

  这一成果,是富平羊奶产业通过标准化、品牌化与全链化迈向高水平发展的缩影,历届丹阳对口帮扶富平县联络组紧紧围绕羊乳产业做文章,招引圣唐乳业落地后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凭借苏陕协作持续注入的“资金活水”与“模式创新”,助力打造从奶山羊饲养到乳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富平作为全国唯一获工信部认定的羊乳制品特色产业集群,奶山羊存栏量达95万只,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亿元。为推动从“黄金奶源”向“全链集群”转变,在苏陕协作机制推动下,富平引进江苏企业博领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羊奶产品加工园,推动液态羊奶、羊奶面膜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研制,彰显“项目引进+本土转化”的协同效应。

  依托镇江援陕工作组搭建的“途垚优品富丹特色商城”“832平台”等渠道,富平羊奶等农特产品累计实现消费帮扶销售额数亿元。线下,通过组织乳制品专场推介会,企业走进长三角商超;线上,借助地理标志展示中心直播间,富平羊奶产业的销路越走越宽广。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富平羊奶粉品牌价值不断攀升,以80.08亿元位列地理标志百强榜第44位。

  如今,富丹产业园已经连续7年获得陕西省苏陕“区中园”绩效考核优秀。今年上半年,镇江工作组优选实施44个苏陕项目,总投资132亿元,预计带动9586名群众增收致富。

  初冬的富平,万亩柿林硕果盈枝。“丹阳专家教技术、带销路,还带我们搞直播!”曹村镇村民马春平的感慨,道出了镇江人才帮扶带来的新气象。镇江援陕干部、富平县发改局副局长汤梦成接过协作“接力棒”,近期已接连对接三批江苏客商来富平考察,“接力帮扶,就要让协作成果扎根田间地头。”

  在这片被誉为“中国柿子之乡”的土地上,一颗小小的柿子,借苏陕协作的东风,成长为年产值突破85亿元的“金果果”,实现从单一农产品种植到集智能生产、文化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升级。

  产业升级,标准是基石。2017年,富平柿饼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业迎来标准化浪潮。当地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柿农超万人次,攻克“大小年”生产难题,并发布《富平柿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今年10月,《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发展要求 富平柿饼》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以科学指标界定其独特品质,为品牌化发展筑牢根基。

  目前,富平柿子种植培养面积达36万亩,年产鲜柿超11.5亿斤。在助力产业做深做精的路上,镇江援陕干部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更细微的环节。

  比如,柿树结果存在“大小年”现象,每逢丰年,柿农需对果树进行疏果,被疏下的青柿子无法用于食品加工。但柿子本身富含胶质、柿单宁等活性成分,每公斤青柿子出漆率可达约40%,可制成优质的植物染料。为实现柿子的全利用、提升附加值,当地正探索将青柿子用于柿漆工艺。目前,汤梦成在积极协助对接相关资源,推动柿漆工艺的产业化应用。

  诸如此类的创新,让产业边界不断拓展。从经典柿饼到“冰柿”、柿子咖啡、柿子醋饮,产品矩阵日益丰富;以“柿”为媒打造的观光线路,将柿子林、柿饼挂晒的农家风光,与观光步道、骑行公路等结合,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形成了“柿子+文旅”的融合新业态。这颗承载着苏陕深情的“金果果”,正甜蜜传递共富希望。

  在蒲城县陈庄镇西陈村的菌菇产业园内,一座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经过包装的各类菌菇,随即发往全国各大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菌菇种植技术在西陈村逐步推广,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用竹竿和麦草搭建的简易大棚,但受困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也相对受限。

  转机出现在镇江市对口帮扶渭南市工作组的考察调研后,“可以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丁庄葡萄’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西陈村”——在这一思路指引下,蒲城县借鉴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五统一”产业管理模式,整合苏陕协作资金2000多万元,打造集菌棒生产、菌种研发、示范种植、产品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菌菇产业园。78座标准化种植示范大棚、32间专业养菌室及1座工厂化出菇棚,成了规模化种植集群的基础。

  “我们引入了江苏先进的液体菌种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不仅缩短了培育周期,还大幅度的提高了菌菇的品质和产量。”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的模式,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参与菌菇种植,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规模、技术都上来了,团队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引进南方优质菌种,对标句容等地的成熟经验,实现了茶树菇、猴头菇、竹荪等特色菌种的规模化稳定种植,填补了本地高端、特色菌菇供给空白。

  为了突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天花板,园区还新建了菌菇深加工车间,开发出菌汤包、猴头菇粉、孢子粉等系列新产品,在镇江工作组的推动下,菌菇产品通过多种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一方面纳入“苏陕协作消费帮扶”产品名录,通过机关事业单位采购、大型商超专区等渠道进行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江苏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直播机构,开展线上营销活动。据统计,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园区每年通过苏陕协作渠道就能获得400余万元的稳定订单。

  如今,西陈村菌菇产业年销售额突破85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益连续五年稳定在100万元以上。这把由镇江人助力撑起的“致富伞”,正为当地农民撑起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今年七月,渭南市白水县渔业基地迎来一场“高温烤验”——刚投放下去不久的河豚苗出现鱼群缺氧情况,养殖企业紧急求助。刚到任不久的镇江援陕干部、白水县发改局副局长施吉伟迅速启动跨区域协作机制,连线扬中市水产专家远程“隔空会诊”,指导实施增氧、控温等应急措施,化解了一场产业危机。这紧张的一幕,生动诠释了苏陕协作“背后有依靠、应急有机制”的扎实成效。

  地处黄河流域林皋湖畔的白水县,其实过去并无规模化渔业基础。依托苏陕协作机遇,当地将渔业作为特色产业突破口,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跃升之路。

  在国家级政策配套基础上,苏陕协作资金精准注入,助力基地新建现代化厂房2.6万平方米、标准化池塘400亩、标准竞技垂钓中心120余亩。这座集孵化培育、养殖产销、竞技垂钓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已成为西部地区及黄河流域规模领先的水产产业平台。

  在镇江援陕干部的积极联络下,基地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扬中基地深度合作,投放20万尾河豚鱼苗,建成西北地区首家河豚养殖基地,成鱼市场售价可达每尾160元;同步投放的80万尾中华绒螯蟹,推动形成“豚蟹共育”的高端养殖格局,朝“南有阳澄湖,北有林皋湖”品牌目标稳步迈进。

  在练好“内功”同时,基地积极将成熟模式向周边辐射,牵头组建“西部养殖产业联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构建覆盖上下游的产业服务体系。基地还与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共建研发平台,创新采用微流水、循环水养殖及菜鱼、鲢鱼、稻鱼共养等生态模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以渔促旅、以旅兴农,融合发展路径不断拓宽。近年来,基地接连举办国标垂钓赛事、品鱼品虾嘉年华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

  目前,白水渔业构建起“苗种孵化—试验推广—成鱼养殖—休闲文旅”全链条模式,养殖鲤、鲫、鲈、鳜等多类鱼种,年产量达200万斤,产值突破3500万元。施吉伟介绍,团队正积极争取项目帮扶基金以强化保障,并重点协助企业规划河豚深加工,开发系列衍生品,以前瞻布局提升产业附加值。

  一颗颗红润的樱桃,在苏陕协作的春风中,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活力。在丹徒区对口帮扶澄城县联络组的持续助力下,它不再是枝头短暂的风景,而是化身成果汁、果酒、面膜、香皂,甚至农用酵素,完成从“时令鲜果”到“四季商品”的华丽转身。

  澄城作为樱桃大县,曾面临“樱桃三”的困扰。丹徒区对口帮扶联络组精准把脉,推动苏陕协作资金注入当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陕西百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苏陕协作资金,公司构建了从种植到深加工、从鲜果销售到多元产品的全产业链模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多条生产线小时内完成从枝头到车间的“闪电变身”——优质果肉化身果汁、果脯;淘汰的果核与残渣,经过技术攻关,“摇身一变”成为樱桃面膜、香皂等日化用品;最后连实在无法入品的部分,也通过发酵“变身”为环保的农用酵素。

  这套“物尽其用”的循环模式,让一颗樱桃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这不仅填补了当地樱桃深加工领域的空白,更有效缓解了鲜果贮存难题,将樱桃的食用周期从短短数天延长至12个月。目前,企业已成功申请1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发明专利,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链持续延伸,既是做大利益“蛋糕”,也为联农带农打下扎实基础。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与6300户种植户紧密联结,稳定的收购价让果农吃下“定心丸”。同时,深加工车间和电子商务平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数百人就业增收。曾经的“季节工”变成了“常年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百康农业每年为村集体分红15.3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集体经济发展。这颗被苏陕协作注入新活力的小樱桃,已不再是单纯的农产品。它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驱动澄城乡村振兴的“幸福果”。

  渭北高原的秋日午后,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星光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派丰收盛景。一串串晶莹饱满的阳光玫瑰、红提被小心剪下,工人们正娴熟地进行分拣、包装。除了发往山东、江西等地市场,部分果品还通过冷链出口泰国。

  坐在家中,轻点电子设备屏幕,数里之外的葡萄示范园实时景象便清晰呈现;动动手指,园区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一览无余;远程指令下达,遍布园区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随即启动,进行精准滴灌或微喷……这是星光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种植平台的日常应用。

  星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由星光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的产业园中,苏陕协作资金投入300万元,助力建成400亩葡萄种植区。从项目前期调研、可行性分析到落地推进,镇江援陕干部人才全程参与、精准对接,确保每一个帮扶项目都能“接地气、能落地、见实效”。如今,园区葡萄亩产达5200斤,亩均产值超3万元,2024年被评为市级示范产业园。

  “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葡萄主要是通过云南一家公司出口到泰国市场。因我们的产品的质量好,需求量非常大,有时园区产量无法完全满足周边市场的订单。”合阳县发改局苏陕办相关负责人张鑫表示。此外,配套建设的冷库设施更可使葡萄储存至次年春节前后,通过错峰销售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张鑫介绍,园区正在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通过投资建设葡萄深加工项目,生产高品质葡萄果汁,有效延长产业链,破解鲜果销售季节性局限,实现产业效益持续增长。

  “苏陕协作不仅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更带来了发展思路。”新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康恺介绍,自2018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苏陕协作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两大主线,为新池镇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苏陕协作项目10个,总投资达2000余万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